EDVVE79465BRFREF5ECE
OKAPI 推薦
-
文/諶淑婷2017年10月30日
一位朋友曾和我分享,他先是在醫院看到一個母親因3歲大的兒子害怕打針而不耐煩,母親對著大哭的兒子先是說了好幾次「不要哭」,接著怒目大喊:「就跟你說不要哭,還哭!」這讓朋友想到另一次在公園的經驗,一位老婦抱著正在哭泣的1歲多幼兒,嚴厲責罵:「誰說小孩可以哭的?你看,旁邊的小孩有哪一個 -
文/廖梅璇2017年07月24日
我又置身在漆黑的所在。 手電筒的光照亮眼前的礦坑,黑暗微微顫動著,那是我用意識勉強撐起的狹窄隧道,通往遙遠的過去。 儘管看不到,我知道前方某處有坍塌的亂石,是我生命中重大礦災的歷史現場,埋葬著幼年的我。鬼魂裊裊升起,等待與我重聚,恐懼僵凝我全身肌肉,但體內有一股驅力,迫使我如尺
內容簡介
兒童心理學大師愛麗絲‧米勒不畏爭議之作
打破「黑色教育」的世代傳遞,釋放戕害身心的童年祕密
「我寧願病發而讓妳滿意,也不願無病而惹妳厭惡。」——普魯斯特 致母親的信
繼《幸福童年的祕密》與《夏娃的覺醒》兩本名著之後,關注兒童福祉的心理學家米勒在本書中進一步提出,童年受虐經驗對當事人的健康戕害極深,就算內心否認,身體卻會洩露祕密。米勒分析了眾多著名作家與當代個案的病史,她發現,以孝順為名而壓抑、甚至虐待兒童的「黑色教育」,將在身心留下一生的傷疤:
‧吳爾芙自幼被哥哥性侵,卻不敢告訴父母,一生為憂鬱症所苦
‧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的無力感,源於他壓抑對童年教養的憤怒
‧卡夫卡想與專制的父親溝通卻不被支持,他四十歲便因肺結核而撒手人寰
‧少女罹患危及性命的厭食症,所排拒的是以愛為名的教養謊言
自古以來,東、西方文化皆標舉「孝敬父母」為至高道德,但米勒卻向世人呼籲,這些強調「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戒律,便是使人染上身心疾病的潛在囹圄。光是寬恕施虐者,並無助於真正的和解。無論是治療師或當事人,都需要努力掙脫「孝順」的綑綁,才能促成心靈的真正解放。
關於童年的記憶,我們的意識或許說了謊,但身體卻是真相的守護者。讓勇敢揭發幸福幻象的愛麗絲‧米勒成為陪伴你的知情見證者,學習面對童年顯性或隱性的創傷,讓生命更美好。
真心推薦 (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史 英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丘彥南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李佳燕 (家庭醫學科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聯盟發起人)
李崇建 (作家、教育工作者、千樹成林創意作文班創辦人)
幸佳慧 (兒少文學作家)
林蔚昀 (專欄作家、波蘭文學譯者)
洪素珍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郭駿武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人們已因「以暴養暴」的理解而反對體罰教養;然而對於世界源源不斷的病痛與衝突,不管是身體或心理的,米勒綜合自身、臨床、文學作家的多方經驗與研究,仍給出一個驚人的解釋觀點。那是更挑戰社會禁忌,直接向「孝敬父母」此一天條戒律的控訴。這本書,對深陷苦痛的人們不僅給出一道出口,對我們紛亂的社會,也有解咒之效。——幸佳慧(兒少文學作家)
童年不會只有一次,因為它一直和我們共處至今!——郭駿武(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秘書長)
愛麗絲‧米勒揭露了只有極少數人肯承認的事實:那些在育兒慣例的偽裝之下,加諸於兒童身上的異常痛苦與心理傷害。——莫里士‧桑塔克(Maurice Sendak,繪本《野獸國》作者)
作者介紹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 1923.01.12─2010.04.14)
愛麗絲‧米勒是一位以關注兒童早期心理創傷及其對成年生活影響而聞名世界的心理學家。她顛覆了傳統的兒童心理觀點,提醒世人認識父母對兒童造成的侵犯,在歐洲引起重大迴響。終其一生,她以激進的人本態度,希望還給孩子一個應有的成長環境。
米勒出生在波蘭猶太家庭,二戰期間倖存於納粹迫害,1946年獲得獎學金進入瑞士最古老的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1953年獲得哲學、心理學和社會學博士學位,並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她長期關注兒童受虐議題,並認為受虐不只意味著身體或性的暴力,一個更隱蔽的虐待形式──由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心理虐待,更是米勒的關注重點。在米勒眼裡,精神疾病、吸毒、犯罪和教派主義,都與此有關;那些被虐待及被迫終身緘默的孩子們在長大後,曾經歷的創傷會繼續對自己、也對他人產生破壞性的傷害。
米勒在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的研究也有相當成果,曾分析獨裁者希特勒(Adolf Hitler)、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與卡夫卡(Franz Kafka)的童年創傷和生命歷程的關連。
米勒在2010年辭世,享年八十七歲,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著作,為廣大讀者開啟了看待兒童心理的新視野,著名作品有:《幸福童年的祕密》(Das Drama des begabten Kindes)、《夏娃的覺醒:擁抱童年,找回真實自我》(Evas Erwachen: Über die Auflösung emotionaler Blindheit)與《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祕密》(Die Revolte des Körpers),心靈工坊出版;以及《你不該知道》(Du sollst nicht merken,中文書名暫譯)等。
譯者簡介
林硯芬
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碩士班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聽擊者》、《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等書。
目錄
【推薦序二】當自己內在小孩的媽媽 林蔚昀
前言
導論 身體與道德
第一部 訴出與遮掩
1 對父母的敬畏與其悲慘後果(杜斯妥也夫斯基、契訶夫 、卡夫卡、尼采)
2 在劇作裡爭取自由與自己身體被忽視的怒吼(馮‧席勒)
3背叛自己的記憶(吳爾芙)
4 自我仇恨與未滿足的愛(韓波)
5 被關起來的孩子與否認痛楚的必要性(三島由紀夫)
6 在母愛中窒息(普魯斯特)
7 感覺分裂大師(喬伊斯)
第一部後記
第二部 心理治療中的傳統倫理道德與身體的所知
第二部導讀
1 虐童的必然性
2 感覺的旋轉木馬
3 身體是真相的守護者
4 我可以說出來嗎?
5 寧可殺人,也不願感覺真相
6 毒品與身體的欺騙
7 察覺的權利
第三部 厭食症:對真正溝通的渴望
第三部導讀
安妮塔‧芬克的虛構日記
總結
後記 「身體的反抗」:一種挑戰
【附錄一】文獻引用
【附錄二】延伸閱讀
序
哀悼與理解的交錯
洪素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對古典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而言,影響人一生最大的,無非就是童年創傷經驗的反覆,對精神疾病追本溯源,總是可以找到童年期發生的病根。以研究童年早期心理創傷的成因及其之後影響而著稱的原波蘭籍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更認為,早期創傷,尤其是嚴重的身體與精神虐待,不僅影響日後的心理發展,與生理的健康也息息相關。她的《身體不說謊》舉出很多歷史名人幼時受虐,造成日後身心苦痛,甚至英年早逝的例子來支持與論證其觀點,頗具說服力。
米勒曾接受精神分析訓練,並擔任精神分析師。她童年有過受虐經驗,長期關注兒童受虐議題,發現當父母對孩子造成身心虐待,由於社會文化道德的壓力,受虐的孩子會選擇壓抑,從小到大、日積月累,終於積怨成疾,持續對自己也對他人造成傷害。
有趣的是,在從事二十年的精神分析工作後,米勒選擇了放棄這個發掘潛意識的治療工具,因為她認為,精神分析理論和實踐無法讓受虐者認識到父母的錯誤,而且傳統文化道德、宗教倫理要求人們「敬愛父母」,更讓問題失焦,或許這唯一的好處是讓施虐的成人變老後,像買了保險一樣,享受「養兒防老」的保險受益。但這卻讓受虐的孩子帶著創傷成長,他們也許又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複所經過的那些虐待,以紓解壓力;他們的身體也可能反應出創傷的後遺症,身心受苦。
人類做為一個有感知覺受,且具長期記憶的有機體,無法不受過往經驗的影響。米勒在本書中對「敬愛父母」的道德律提出嚴厲批判,並對於精神分析不正面處理傳統道德障礙、因而影響到治療效果感到不耐,她主張直指父母造成傷害的事實核心,讓受虐的孩子不再替施虐父母背負責任。依照她的實務經驗,此舉確實有效幫助了許多人解決長久困擾的身心舊創。
米勒點出了我們很難敢於檢討和挑戰傳統道德的盲點;然而,當我們成功地把錯誤責任還給犯錯的父母、勇敢對於自己是個絕對獨立自主的個體產生自覺,逃離了內在父母的監控,不再依賴父母之愛的幻想……以後,就能夠從此過著自由幸福的日子嗎?
米勒在書中舉出日本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自殺,可能是童年時期對於祖母與父母的教養不滿,憤怒無從發洩,因而造成悲劇的例子,以作為敬愛父母的道德律可能殺人的說明,但我想,這並非否認父母之愛的重要性。對此,我以另一位日本天才作家的悲慘生命故事作為對照,加以說明。
從一九六八年十月到一九六九年四月的半年之間,日本東京、京都、函館、名古屋連續發生四件槍擊死亡事件。在一次企圖槍殺警察的行動失敗後,被逮捕的十九歲男子永山則夫,自承犯下前述的四次案件。
永山則夫出生於北海道,家徒四壁,在八個手足中排行第七。他父親是個嗜賭的酒鬼,倒斃路旁;母親後來帶著四個小孩離家,留下四個小孩獨活,包括會對弟妹施暴的二哥、有精神疾病的大姐、則夫以及最小的妹妹。四個小孩居無定所,以拾撿菜市場的棄菜爛葉裹腹為生。有暴怒的哥哥為榜樣,永山也會虐待妹妹。永山則夫失去父母的愛,也沒能好好上學,幾乎與文盲無異。他國中時被問到將來的志願時,他的答案是:「自殺!」
國中畢業後,永山則夫到東京謀生,他遭受到嚴重的歧視與排斥,沒有一個崗位能夠久待。他自殺過無數次,但沒一次成功。有一天他闖進美軍基地,想像可以被亂槍打死。不過他竟成功潛入基地,不僅沒被發覺,還偷到一把手槍。於是他決定以這把槍隨機殺人,以發洩對人生的不滿。
雖然永山犯案時未滿二十歲,可被視為不能被判死刑的未成年犯,心理鑑定也將他的殺人認定為「因為心理嚴重受創」的結果;但都無法改變法官認定他不可教化、應與世永隔的裁決,永山因此被判死刑。
永山的心理鑑定雖不被採認,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當時與他談話的心理醫師石川卻打開了他的心門。在晤談中,他了悟自己的錯誤,感到愧疚、後悔,嚎啕大哭,然後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走到人生終點的黑暗中開始重新整理自己。他開始讀書識字,甚至寫作。
從一個幾乎目不識丁的殺人犯,入獄不到兩年,一九七一年,永山出版了第一本書《無知之淚》,敘述自己的內心痛苦,因無知、貧窮而犯下滔天大罪,並真誠地道歉與懺悔。書出版後,感動日本人心無數,並一躍為暢銷書。之後他繼續出版《無知之淚續集》一樣大受歡迎,甚至得到文學界的注意。一九八三年出版小說《木橋》,得到日本文學界的桂冠、第十九屆日本文學獎,依慣例,得獎者將被推薦進入「日本文藝作家協會」為會員。在極大爭議中,永山則夫被接受為會員,有些反對者則退掉會籍以示抗議。
永山的懺悔與文學傳奇並沒有改變他死刑犯的身分,雖經多次上訴,也有機會改判,但他終於放棄上訴,在一九九○年死刑確定,一九九七年被執行。
承認「父母的愛」可能是會殺人的道德律,或許可以拯救三島由紀夫;但是,如果曾經擁有父母的愛,是不是也可以拯救永山則夫呢?這中間應該還有很多更細緻的糾結值得探討。
三島與永山所失落的,不管是對痛苦的自覺,還是愛,都因為缺少了佛洛伊德所說的「哀悼歷程」(mourning process),而走入絕境。以精神分析理論的觀點來看,哀悼雖然痛苦,但卻是復原的必經之道。米勒雖未使用「哀悼」字眼,但她跳脫道德桎梏的枷鎖、呼籲世人面對內在真實的痛苦,其實就是要經歷哀悼的過程;正如同更細緻地操作精神分析,因而突顯了本書的價值。
推薦序二
當自己內在小孩的媽媽
林蔚昀(專欄作家、波蘭文學譯者)
愛麗絲‧米勒的《身體不說謊》,我是在眼淚中讀完的。而且不是普通的流淚,而是無法抑止的無助嚎啕。
身體會感到痛、會哭泣,我想是因為這本書激起了我體內那個小女孩──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已經是一個四歲半小男孩的母親──她內心的無助、被不斷拋棄與拒斥的絕望,於是,我三十二歲的身體也感受到她的痛苦而慟哭了。
我和作者來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活在完全不同的時空,現實中唯一的連結是我目前住在波蘭,和她出生長大、後來逃離的國家是同一個;但是我十分能理解她所說的受虐兒的心理,以及他們對童年苦痛的否定。因為,我也是受虐兒,而且我是花了許多年的時間、付出極為痛苦的代價,才有勇氣承認、面對這件事。
國小六年和國中三年,我都有被學校老師體罰或以語言羞辱的經驗。打我最兇的是我小一的導師,她打我只是因為我幼稚園沒學過ㄅㄆㄇㄈ、剛開始上學時國文考不好,還有常常在學校哭著想媽媽。除了考試成績沒有達到標準、不守秩序會被打,這位老師也會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打學生,比如說被打時手沒有伸直、忘了說謝謝、或者被打沒有哭反而笑;她還會對我們進行情感勒索,比如罵我們「只會和父母告狀、不懂得感謝老師付出的心血、讓老師背黑鍋」等。
即使是在今天看來那麼明顯、不可思議的暴行,我也是直到最近兩三年,才能以「虐待」來稱呼那發生在我身上的可怕事件。很小的時候,我會認為我被打是應該的、對我有好處的、需要被感謝的,原因也許就像是匈牙利作家因惹‧卡爾特斯(Imre Kertész)在他著名的小說《非關命運》中所說的:如果不把在集中營中遇見的所有費解而殘忍的事情解釋為正面的,他會因死亡的恐懼而崩潰(引自《身體不說謊》內文)。
米勒在《身體不說謊》中提到,我們的社會時時刻刻都在提醒我們「要尊敬父母」。在西方世界中,這個信仰是依靠基督教精神來鞏固(米勒提出了摩西十誡中的第四誡,稱它為「老人的人壽保險」),而在儒家文化圈,包括台灣,尊敬父母的思想更是得到了廣泛的延伸,隨時隨地透過孝道、五倫、尊師重道、敬老尊賢……等教條來約束我們,要我們善待包括父母在內的所有老人,不管他們曾經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傷害。
於是,我被迫去為自己憤怒的情感負責,去「體諒」、「寬恕」、「理解」那些其實一點都不負責任的大人。我的父母雖然沒有對我的痛苦袖手旁觀,但是他們也無力改變老師的暴行,只能叫我不要在意。這些壓力、矛盾衝突、敵意和失望一直在我體內膨脹、沸騰,終於,在我十四歲的某一天,它透過讓我用美工刀切開自己的身體,撕裂了我。
照愛麗絲‧米勒的說法,我的身體說話了。那話語是如此的誠實、血淋淋,以至於當時的我和身邊的人都沒辦法面對它,也沒有人能理解這種語言,於是我身體的尖叫只好以沉默的姿態繼續存在。許多年後,當我的自殘行為轉變成對丈夫的語言及肢體攻擊,當我身體的尖叫終於被我自己和他人聽到,當我有了覺悟認真去做心理治療、不再因為痛苦而中斷……我才慢慢聽到、也聽懂了我身體的話語。
「救我。」這就是我的身體、我身體裡那個小女孩從我七歲起就不斷對我發出的訊息。而我一直等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因為不想讓我過去受到的傷害成為孩子的負擔,才有勇氣、意願和能力,去成為我內在小孩的母親,去照顧、擁抱和保護她,對她說:「妳有權利感覺到妳所感覺到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剝奪妳的感覺。妳不必為妳的感覺感到罪惡,妳值得別人對妳好。」
「妳值得別人對妳好。」當我能夠對自己的內在小孩說出這句話,我也用行動向她證明了:她值得我對她好,我可以對她好。我成了愛麗絲‧米勒口中那個可以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的人。同時,因為當母親的經驗,我明白自己的侷限,明白我偶爾也是無法給予的、也會感到疲倦或厭煩,無法滿足內在小孩的所有需求。
但是沒有關係。就像我不必在我的孩子面前扮演一個完美的母親,我也不必在我的內在小孩面前扮演一個完美的「知情見證者」。我慢慢學會,不要因為有時候無法愛自己而感到罪惡,因為那只會讓我陷入無止盡的怪罪漩渦。我只要像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說的,夠好就好了。因為夠好,我可以允許自己像波蘭兒童教育家柯札克(Janusz Korczak)一樣,針對「如何愛孩子」的問題坦白地回答:「我不知道。」
我感覺自己正站在一艘帆船上,即將航向一趟未知的旅程。我知道在那旅程中我會遇到自己的小孩以及我的內在小孩,甚至是我父母及丈夫的內在小孩。我即將和他們產生一些關係,但我還不知道那會是什麼樣的關係,也不知道要怎麼去接近他們。我只知道風已經起了,而那風,有一部分是愛麗絲‧米勒的書所掀起的。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0332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內容連載
當孩子出生時,他們最需要從父母得到的是愛──我指的是慈愛、關注、照顧、和藹以及交流的意願等。如果這些需求被滿足了,孩子的身體將會得到關愛照顧的美好記憶,日後長大成人之後也會將同樣形式的愛繼續傳遞給下一代。但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那麼他將一輩子渴望能滿足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在日後的人生中,這種渴望將會轉嫁給其他人。比較起來,越常被剝奪愛,或是越常被以「教養」之名而遭受否定或虐待的孩子,他們在成年之後就越離不開父母(或替代父母的其他人),他們期待獲得以前父母在關鍵性的時刻未按其所需給予的一切。這是身體的正常反應。身體知道它缺少了什麼,它忘不掉那些匱乏。匱乏或空洞一直都在那裡,等待被填滿。
當年紀越大,就越難從別人身上獲得父母拒絕給予的愛。但身體的期待卻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停止──而且完全相反!期望只會轉嫁給其他人,通常的對象就是自己的兒孫。離開這種困境的唯一辦法,就是能對這種機制有所自覺,並藉由消解「壓抑與否認」的過程,竭盡所能地認清我們的童年真相。我們能在自己身上創造出可以滿足這些需求的人,給予從我們出生以來或更早以前就等著填滿的需求。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給自己未曾從父母獲得的重視、尊重、對自身情緒的理解、必要的保護,以及無條件的愛。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們需要一個特殊的經驗:去愛童年的自己。沒有這種愛的經驗,我們就不會知道愛是什麼。如果我們想藉由心理治療的幫助學會這種經驗,就需要一位可以給予保護、尊重、同理心與陪伴的治療師,這位治療師能接受我們的模樣,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為什麼會變成現在的樣子。這種基本經驗是不可或缺的,如此一來我們便能為曾經受忽視的孩子披上父母的角色。
前段,「玻璃大王」福耀的曹德旺頻頻上熱搜,其中一個採訪視頻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 視頻中,曹德旺說了這麼幾句話: 「我跟美國人講,我把綠卡還給你,我不要了。」 「3個孩子和老婆全家撤回去,一個都不能留。」 「如果兒女有意見不退美國國籍,以後就不能繼承我的財產。」 為什麼會有這麼一段話? 事情是這樣子的,在1995年的時候,曹德旺為了公司的發展,曾舉家移民到美國。 10年後,他發現福耀玻璃已經做到一定規模了,在整個玻璃行業也是名列前茅般存在。 他覺得福耀將來一定是中國汽車玻璃的代名詞,是中國人的玻璃。 這樣的成就必須屬於中國人,而不是成為一個美國人的企業,所以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我們不能移民,曹家的玻璃,是屬於中國的。」 曹德旺心中,一直有一股強烈民族自尊心的勁兒。 看他的採訪和報導,你會發現,他說話經常帶有「國家」「民族」「責任」等字眼。 記者曾問過他,為什麼要經常帶這些字眼。 他說:「我考慮的不是個人問題,因為我從一個小老闆變成人物,將來可能是歷史人物,為國家負責。」 曹德旺這麼說,也身體力行執行著。 武漢疫情發生不久,曹德旺創辦的河仁慈善基金會捐助了1個億,8000萬給武漢,2000萬給福建,用來防疫抗戰。 做出這一決定時,曹德旺說:先捐1個億用著,不夠了再說。 20天後,基金會再次為疫情捐款4000萬元。 在此期間,曹德旺還通過福耀集團在海外的資源,從各國購買了242萬件物資,價值超過1000萬元。 更讓人欽佩的是,從1983年起,曹德旺累計個人捐款已超過110億元人民幣,是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首善」。 ... (來自福耀官網) 他的長子曹暉曾說:「父親把我們家所有的財產基本捐光了,我出來創業,目前的負債率是70%。」 與其他用慈善抵稅的企業家不大一樣,曹德旺自創業以來,截止至2017年1月,已繳納127億稅金。 一個企業家身上能有如此品質,必然與他的所經歷和所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 ... 窮要窮得清,富要富得明 曹德旺的母親,曾經是地主家的大小姐,嫁給曹德旺父親後,因當時時局動盪,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曹德旺父親為了家裡的生計,只好背井離鄉去上海掙錢,留下妻兒相依為命。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父親的錢根本不足以支撐家裡的生活,寄的錢也很難到達家裡。 為了養活家人,曹德旺母親把首飾都當掉了,買了十幾畝地,靠耕種過日子。 但因土地貧瘠,產量極低,曹德旺兄妹幾個常常餓得不行。 每當這個時候,母親就會把他們叫到一起,玩遊戲,唱歌,以此來分散飢餓感。 母親時時告誡他們:「出門不要告訴別人自己肚子餓,要有骨氣、有志氣。」 家中貧苦,曹德旺兄妹幾個的衣服卻總是洗得乾乾淨淨,即便要縫補丁,也會把補丁藏起來,家裡的地板永遠擦得乾乾淨淨。 曹德旺印象中,母親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窮不可怕,最怕的是沒志氣。要擺脫貧窮,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需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 「窮要窮得清,富要富得明。所以,在外面要把胸挺起來,頭抬起來,不要被別人看不起。」 這些話,一直被曹德旺銘記在心。 有一次,他的公司有了去外國考察的機會,那時候去考察每天會有90美元的生活費,許多人為了可以買電器,自己帶方便麵去吃。 曹德旺知道後,便召集了所有人,告訴他們。 「不要為了電器把自己搞得太狼狽,我們是中國人,代表的是中國,一個人要有人格,一個國家同樣需要國格。」 「沒有人格,就沒有國格,帶多少東西回國都沒用!」 ... 到達芬蘭後,曹德旺還請了對方的接待員吃飯。 最終,他們成功引進了HTPS設備,成為這個設備全球的第一個買家。 母親的人格教育,深深影響了曹德旺的一生,小到生活中的為人處世,大到面對國家大義,曹德旺一直堅守該有的「格」。 ... 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有心 如果說母親塑造了曹德旺的人格,那麼父親則把最優秀的品質刻在了他的骨子裡。 父親靠經營活動養家餬口,但在那個年代,是不允許自由買賣商品的,父親做著大風險的事情,仍然告訴兒子要用心做事。 父親說:草沒有心都不會發芽,所以人做事,一定要用心做。 一句小小的話,卻蘊含了很大的哲理性。 如果一顆草沒有心,它就不會發芽,如果一個人沒有心,他就做不了大事。 他告訴兒子,做人,一定要有心,無論是恆心信心還是善心,我們都必須要有。 曹德旺謹記父親的話,也因此影響了他的一生。 在他的著作《心若菩提》一書中寫道: 「隨著我事業的發展,我能數出來的心,已經不是一雙手能夠容得下的了。」 如今曹德旺已經年過70,這一生做過讓無數人欽佩的事情。 他被稱為「不行賄的企業家」,沒送過一盒月餅。 他是行大善的佛教徒,成立慈善基金會,踏踏實實做慈善。 ... 他曾呼籲減輕企業稅負,為企業發聲,但也曾因此被斷章取義曲解。 他的一顆無私愛心,讓他身居高位同時深受愛戴。 這麼多年來,曹德旺一直在用心做玻璃,嚴格要求玻璃的安全度、舒適性和功能性。 正是他這種踏實、沉穩的心,才讓他擁有了「玻璃大王」這個稱號。 他曾說: 「做生意沒這麼難,關鍵難在做人。」 「你做人如果真正有同情心、真正有關愛心,能夠把貪、嗔、癡、慢、疑這些都戒掉,不去和別人爭風吃醋,自然就不會和社會有大矛盾。」 ...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父母親的人生觀、價值觀,對曹德旺的一生產生了強烈而深遠的影響。 這是家教的力量,而曹德旺本人,也在身體力行地做著這種家教的傳承。 ... 教育孩子,需嚴慈有度 曹德旺認為,教育就是育心,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他的大兒子曹暉在上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要求他帶小棒棒來做加減法,但是曹暉並沒有帶。 他告訴爸爸,自己想學習心算,他在學校看到高年級的人都在學習心算,他也想試試。 曹德旺沒有反駁他的說法,反而是鼓勵他,告訴他「別人能做到的事情,相信你也一定能做到」。 曹暉雖然一開始讓老師不高興,但當他比別的小孩都快一步完成作業的時候,老師也認可了他。 曹德旺覺得,教育就是要給孩子最大的自由,不要用條條框框捆住孩子的手腳。 書該怎麼讀,讓孩子自己選擇,該讀什麼書,也得由孩子自己說了算。 當然,給孩子自尊,並不是讓他們妄自尊大。 曹德旺在適當的地方會尊重孩子的意見,但是在磨鍊孩子意志,讓兒子吃苦這件事上,他也不會心慈手軟。 曹暉大學畢業後,曹德旺直接讓他去玻璃廠當工人,曹暉一步步、認真當好自己的班,花了六年,才當上車間主任。 兒子好不容易上手了,曹德旺又把他獨自丟到香港,讓他空手起家,曹暉從小生意做起,幾年打拚,開了一家不錯的小公司。 可這個時候,曹德旺又讓孩子去美國讀書。 這一去就是6年,這6年曹暉苦心讀書,最終獲得MBA,畢業後又創辦了公司。 ... 如今的曹暉,已經很優秀了,曹德旺所說的心,他幾乎都擁有了。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曹暉這樣評價父親: 「我這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不會像爸爸那樣再培養出第二個曹暉來了。」 也許一開始曹暉不理解曹德旺的用心,但此時此刻的他,對嚴格要求他的父親,心中只有感恩的敬佩。 曹德旺曾說,一個人最大的成功,不是創造了多少財富,而是對孩子的教育。 一個成功的教育,首要的就是培養孩子幾種心。 以赤子之心待人,以自信之心待己,以一顆專心做事。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會根基穩健,堅定前行。 教育孩子,從嚴於律己開始 兩年前,曹德旺因為一個提案,意外成為了網紅。 曹德旺建議制定《家長教育法》: 政府出經費構建培訓家長的社會體系,大專院校開設家長教育專業;家長要經過培訓「持證上崗」等等。 他認為,對孩子來說,合格的家長很重要,應立法加強對家長的教育。 先不說,這個提案到底會不會實施,但是這種觀念卻是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常說要管孩子,但管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管好自己,言傳身教。 曹德旺生活作風很節儉,除了因為福清的習俗建了一棟豪宅外,現在的他依舊會開車去吃快餐,平時也不喜歡用奢侈的物品。 他的孩子,也是如此。 他曾說過: 「如果我不說他是我兒子,你根本看不出來他是曹德旺的兒子。」 「我的孩子有多大本事,我不敢講,但他有一點做得特別好,他出差坐經濟艙,我們外面很多企業有招待所,那他不住酒店,住招待所。」 兒子曹旺,開的是一輛二手車,有哪個超級富二代願意開一輛二手車? 他的女兒去香港,看到一件衣服很中意,但是標價1000多元,女兒猶豫了很久,都捨不得買。 歷經一生坎坷,靠著聰明有德興旺起來後,曹德旺對財富有著超然的體會,於是捐了許多錢做慈善,對此,他的孩子們也毫無怨言。 還會告訴曹德旺:「錢是爸爸你掙的,你高興怎麼安排就怎麼安排。」 ... 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已。 家庭是一所學校,家庭教育有著自身獨特的方式,它通過家庭環境氛圍及父母的言論、行為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無形中塑造著孩子的人格品德與基本素質。 身為父母,我們要懂得和意識到,一個家庭和血脈真正的傳承,是家風的延續是精神的富足,而不只是物質財富的堆砌和傳承。 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它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石。 家長本身堅定的自我教育,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出色成才,才能他們贏在起跑線,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5n5do3z.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82119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大雅入睡困難中醫推薦西屯喉嚨異物感改善中醫診所南屯胸悶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神岡頭部發麻中醫推薦 台中睡眠品質變差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霧峰恐慌中醫推薦 潭子耳鳴改善中醫診所 Dcard推薦的中醫診所潭子大量出汗改善中醫診所 台中口乾舌燥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最推薦的中醫診所台中頭暈治療中醫 大里口乾舌燥治療中醫 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